财新传媒
世界 > 国际新闻 > 正文

WTO香港会议专题报道之系列专访 薄熙来:中国不忽视任何一项谈判

2005年12月10日 09:04 来源于 caijing

[网络版专稿]


-----“多哈谈判各个议题对中国来说都是利益攸关的”

    记者:你认为,世贸组织香港部长级会议能否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最大的困难和阻碍在哪里?为此,急需做哪些工作?
    薄熙来:多哈回合是WTO成立以来组织的第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将制定一系列新的国际规则,并将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推动市场开放,因此这场谈判非常重要。各国高度重视,都希望能借香港会议推动谈判取得成功。但希望归希望,还不是现实。目前矛盾重重,分歧严重,谈判在某种程度上已陷入僵局。
    最大的困难在农业问题上。在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中,农产品市场的扭曲最为严重。长期以来,农业游离于多边贸易体制之外。乌拉圭回合第一次实现了把农业纳入多边规则的范围,定下了规则,区分了什么是黄箱、绿箱、蓝箱,把配额等非关税措施转化成了关税措施,但却未能对补贴和关税进行实质削减。而这次多哈谈判要动真的,要把这些补贴和关税真正削减下来,困难可想而知。农业在各国都是很敏感的问题。不少发达国家保留着高补贴,有个比喻,某国政府每年给一头奶牛的补贴够这头牛坐着头等舱绕地球一圈。有高补贴就会有农业方面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很大。而在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十分敏感。西非国家的几十万棉农由于无法与发达国家补贴过的棉花竞争,几乎已陷入绝境。
    正因为如此,谈判的最大意义在于推动国际农业贸易政策的改革。根据世行专家的预测,多哈谈判如果成功,将带来每年3000亿美元的收益,其中60%来自农业。为什么农产品贸易只占世界贸易的不到10%,却有这么大的影响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农业的扭曲最严重,使市场作用失效。一旦扭曲的因素被削减或取消,在贸易上带来的收益也就最大。所以谈判要取得进展,必须在农业上下更大的功夫,须在农业谈判的“三大支柱”上,即出口补贴、国内支持和市场准入方面取得平衡的进展。现在发达国家还做得不够,虽然都有些出价,但其中还有不少水分,未能体现多哈回合确定的雄心。为了使谈判取得进展,发达成员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同时对于发展中成员的照顾要落到实处。




    记者:香港会议对于多哈回合的成败至关重要,但目前似乎弥漫着一种比较悲观的气氛。一旦香港会议未能达成预期,将对2006年多哈谈判最后一年的进程产生什么影响?
    薄熙来:香港会议对多哈谈判的确十分重要。上一次部长级会议在坎昆失败,对WTO和多哈回合打击很大。WTO和多哈回合都经不起接二连三的失败。原来预期,各方将在香港会议上就农业、非农产品和服务的谈判模式达成一致。也就是说,用什么公式,采取什么系数,用多长时间来削减关税、开放市场。但现在看来,实现这一预期已经不大现实。WTO总干事拉米11月9日已经做了一个“诊断”,认为现在根据谈判的现状,需要调整对香港会议的预期。大家基本上认可他的“诊断”,因为这个“诊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做出这种调整是必要的,因为要共同避免重蹈坎昆的覆辙,要维持谈判的信心和势头。拉米的“诊断”里也有一些积极因素,第一,各方都同意保持多哈谈判的雄心水平,不能“降格以求”,达成有很多水分的协议。第二,大家都一致同意继续努力,争取实现2006年结束谈判的目标。也就是说,在最后的时间上和实质上都不改变,只是调低了对香港会议的期望值。
    在客观上,香港会议达不成全面谈判模式将对2006年的谈判产生一定影响。明年的时间会更紧、压力会更大。但如果能按照各方已经同意的上述两个目标扎实工作,最后完成多哈谈判还是有希望的。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