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世界 > 国际新闻 > 正文

【国际观察】美国“拥抱”中国的多种方式 (8月22日 PM)

2006年08月22日 17:19 来源于 caijing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约瑟夫·奈说,美国对中国“既要拥抱,又要对冲(风险)”



  中国究竟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对美国来讲是威胁还是机遇,是敌还是友?在日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阿斯平举行的“阿斯平战略集团”年会上,以上话题成为与会的美国前政要与国际问题专家的讨论焦点。
  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中国对美国的上千亿美元贸易顺差,令许多美国人相信,他们的就业机会被中国抢走。而诸如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鹰派人物则对中国所谓“军费开支不透明”抱怨不已。
  但是,真正研究和了解中国的专业人士指出,当今的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难以真正对美国构成挑战:中国人均1700美元的收入只是美国的4%,而研发能力也只达到美国的10%;多数美国金融专业人士也知道,人民币的升值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此外,在美国的中国专家们看来,中国更面临着来自国内的重重挑战:收入分配高度不均,为上千万农民工创造工作机会的巨大压力,严峻的环境问题,贪污腐败现象等等。
  与会学者认为,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总体上是“谨慎乐观”的态度。按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前国防部副部长约瑟夫·奈(Joseph Nye)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总体上就是“既要拥抱,又要对冲(风险)(embrace, but hedge)。”
  “从1995年克林顿总统和江泽民主席会面时起,美国就已经接受了一个强大的中国。”约瑟夫·奈说。他本人倡导美国接纳中国,将中国同国际社会整合在一起,并鼓励中国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但奈认为,如果一味的逃避美中关系的敏感问题,在美国同其他亚洲国家加强相互关系和军事合作的情况下,可能造成难以预见的危机。
  曾在福特和老布什政府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Brent Scowcroft)在一次采访中说:“虽然中美之间有一些矛盾存在,但是双方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有的只是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因此,两国之间需要的是对话。对话应该在罗伯特·佐利克模式内进行。”2005年9月,时任小布什政府副国务卿的佐利克提出,中国应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在中美两国引起巨大反响。
  在增进两国相互了解和信任方面,得克萨斯大学伦敦詹森公共事务学院主任、前布鲁金斯学会副主任及外交政策学主任詹姆斯·斯坦伯格(James Steinberg)说:“这涉及到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是总统级别的,需要两国的领导层共同努力;另一层则在于基层,在于民众之间的交流。同韩国和日本相比,去中国的美国人要少很多,学习汉语的人也很少。现在,我们正努力在得克萨斯的奥斯汀建立一个孔子研究会。”
  布鲁金斯学会副主任及全球经济与发展中心主任蕾尔·布雷纳德(Lael Brainard)建议,下一个层次的战略对话,应当建立在若干有基金赞助并任务明确的具体合作项目上。她建议,可以以艾滋病预防或者类似的医疗卫生项目作为开始。此类以医疗为主题的资助比较容易得到国会的批准。
  其他的与会者,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前中情局局长、国防部副部长约翰·杜伊奇(John Deutch)则建议,通过公私合作,与中国分享清洁能源方面的技术——比如碳俘获和封存技术。这项技术处理每吨二氧化碳需要30美元,这意味着每年需要超过2000亿美元来处理全中国每年的碳排放量。这个价格对任何一个单独的方面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但是可以从小型的公私合作起步。或者按照一些与会者的建议,同其他发达国家共同合作。
  在能源问题上,美国专家们的一致意见是,鼓励中国以透明的方式通过国际市场来购买石油和天然气,而不是通过签订国与国的协议的方式来取得。但是,与会的多数人也认为,美国国会2005年阻止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公司的举动是不明智的,因为这加深了中国对于国际能源市场的不信任感。
  与会专家还认为,把中国排除在国际能源机构(IEA)之外是不恰当的。由于中国并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所以短期内还不可能成为IEA的成员,但与会学者认为,可以通过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来使中国和国际能源机构建立某种联席会议,比如成为IEA非正式伙伴,或者在IEA之外建立某种渠道。■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