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世界 > 国际新闻 > 正文

伊朗核问题“摊牌日” (9月4日 AM)

2006年09月04日 10:10 来源于 caijing
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制裁势必启动,但这只意味着谈判在另一个层次开始



  8月31日是伊朗核问题的“摊牌日”。联合国安理会7月31日通过1696号决议,伊朗被要求在这一天前暂停所有铀浓缩活动。
  没有意外发生。早在一周前的8月22日,针对国际社会要求伊朗暂停铀浓缩活动来换取一揽子激励的方案,德黑兰当局作出回应。这份长达21页的文件详细内容迄今并未全部公之于众,但主旨不容置疑:伊朗愿意就包括铀浓缩在内的所有相关问题同国际社会进行谈判,但反对将中止铀浓缩行动作为谈判的前提。
  而8月31日之后,伊朗面对的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国际社会。根据1696号决议,如果伊朗未在8月31日前暂停所有铀浓缩相关和后处理活动,包括研究与开发,并由原子能机构予以核查,将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第41条采取适当措施。第41条规定,安理会可以采取除武力以外的办法实施决议,即可以对伊朗实行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方面的制裁。
  对于这样一种对抗局面,双方似乎都早有准备。一方面是伊朗在8月中旬开始举行为期数周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多次展示导弹等先进装备;在美国和欧盟三国方面,则加紧了制定具体制裁措施的步伐,其中包括9月初在德国柏林举行相关各方草拟新的针对伊朗核计划的安理会决议,对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俄罗斯和中国的说服工作,也更趋紧凑。而8月31日在盐湖城的一次讲话中,美国总统布什对伊朗的抗拒行为明确表示:“伊朗必须为其行为承当后果,我们绝不允许伊朗发展核武器。”

伊朗:决心已定
  尽管外界普遍估计伊朗尚需至少五年才能造出第一颗原子弹,但种种迹象表明,伊朗核燃料制备过程正在加速。伊朗的铀浓缩计划涉及离心机组已生产出了浓度为3.5%的低浓缩铀。伊朗总统内贾德更在8月26日宣布,一座重水加工厂在德黑兰以南180公里的阿拉克建成,向附近的重水反应堆提供燃料。
  面对来自美国的政权更迭危险,发展核威慑正在成为伊朗的选择。这也可解释为何在伊朗8月22日的答复中,反复提到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需要对允诺伊朗的各种激励性条款做出澄清。伊朗所期望的最大激励,就是来自美国的安全保证——保证不以武力谋求政权更迭。
  伊朗最近一次阻止核查的举动发生在今年8月,当时,它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检查内坦兹铀浓缩厂的地下设施。伊朗在1968年7月签署的《核不扩散条约》,成为伊朗应对国际社会批评其核计划的主要“盾牌”。该条约规定,成员国拥有不可剥夺的和平发展核能研究、生产的权利。据此,伊朗指责国际社会只谈及作为条约签字国需要承当的义务,却未提及其应享有的权利。
  但是,自2003年2月伊朗秘密核计划被发现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进行多次核查,都无法确认伊朗核计划的和平性质。
  在西方看来,暂停铀浓缩与否,是检验伊朗重启谈判诚意的重要标准。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科学及技术项目研究员麦克列维(Michael Levi)表示,美国以及欧洲实际要求的不是伊朗暂停铀浓缩活动,而是永久性中止此类活动,乃至消除整个铀浓缩的基础设施。因此,之所以西方只将暂停铀浓缩作为谈判的前提,是希望不要让谈判再次成为伊朗拖延时间的战术;因为西方担心,在耗时漫长的谈判阶段,伊朗距离获得核武器将越来越近。
  在两厢相持不下、互不让步的情况下,第三方的态度立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中俄:作用微妙
  在围绕伊朗核问题的角力中,俄罗斯以及中国起到了非常微妙的作用。尤其是俄罗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伊朗核设施以及燃料的重要供应者。伊朗布什尔核电站就是在俄罗斯的帮助下重新启动的。
  今年初,俄为解决核危机,提出将核废料转移到俄境内处理——这固然是因为核反应堆产生的核废料是钚,惟一的用途就是制造原子弹——也使得俄罗斯在处理伊朗核问题的技术环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俄、中两国都不愿见到伊朗拥有核武器,因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将引发中东、近东地区的核扩散,并可能导致地区性核军备竞赛。两国都认为,伊朗需要证明其核计划的非军事目的,也都支持针对伊朗核问题的1696号决议。
  但是,俄中两国在伊朗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仅愿意对伊朗施加类似禁止旅行、财产冻结这样强度不大的制裁;一旦制裁升级为贸易禁运等,俄中态度可能会发生变化。
  评论就此普遍认为,伊朗对六国方案做出愿意谈判的回应,主要是向俄中两国发出信号,希望以此来瓦解美国一直努力打造并维系的国际反核协调。列维就此表示,伊朗在回应中所展示出的柔性一面,是寄望于将六国一分为二,以吸引俄、中以及欧盟三国中相对温和的德国,从而实现在一定的核查机制下,为伊朗保持有限范围内的铀浓缩活动。
  而针对8月31日后中国可能采取的行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祖贵博士说,中国将继续推动各方谈判,这是因为继续谈判依然是各方共识。

西方:投鼠忌器
  除了试图分化国际“统一战线”的考虑,伊朗做出的回应,也可能是国内强硬势力同温和势力斗争妥协的结果。
  伊朗总统内贾德和维护伊斯兰教义为宗旨的“宪监会”,构成了发展核计划的强硬势力主体;相对而言,在议会和以前总统拉夫桑贾尼领导的权力委员会(the Expediency Council)中,拥有大量的温和派。该委员会是调节议会和宪监会之间矛盾的最高仲裁机构,在伊朗回应内容陆续浮出水面后,有舆论指出,这是温和派的胜利。
  国际社会对伊朗回应所做出的反应,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伊朗国内势力的平衡。列维就此指出,这也是为何美国以及欧盟三国在收到伊朗回复后没有马上表态,而是花费时间考虑再三的原因。如果西方立即摈弃伊朗的回应,可能在伊朗国内引起激烈反弹,助长强硬势力。
  但另一方面,也有分析指出,反对将中止铀浓缩行动作为谈判的前提,是伊朗强硬派得势的表现。他们故意在核心问题上寸步不让,预料国际社会将会采取更强硬的后续行动,从而最终令强硬势力占据决策上风。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际社会又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威慑方案的话,就会让伊朗最高领导人、精神领袖哈梅内伊意识到,对外保持强硬是可以让国际社会就范的。这将更不利于伊朗国内温和力量的发展。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克林顿政府时期国务院负责政策制定的助理国务卿理查德哈斯(Richard Haass)表示,需要向伊朗清晰地表达美国的立场。
  新思路也在出现。在今年9/10月号的美国《外交》杂志上,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及合作中心主任司科特萨根(Scott Sagan)撰文指出,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证明,制裁只能增加一国发展核武器的成本,但不能减少一个国家获得核弹的能力——如果他决心获得核武的话。与其对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实施威慑,不如加强在防不扩散阶段的努力。
  因此,萨根指出,美国应该针对德黑兰政权所担心的诸如“先发制人”打击、实现政权更迭,以及“邪恶轴心”做出善意的姿态,包括承认伊朗进行核能研究的主权权利,以及保证放弃武力产生德黑兰政权的更迭。
  目前的普遍看法是,如果形势继续僵持,安理会将会采取一些诸如投资限制、禁止与核计划有直接关系的伊朗领导人海外旅行,禁止相关核技术以及核燃料的进口等措施。而如果安理会在实施制裁问题上僵持不下,不排斥美国连同一些主要盟国另起炉灶,单方面实施对伊朗的制裁。
  但制裁本身并不意味着外交过程的结束。恰恰相反,制裁为立场相对温和的各方提供更大的斡旋空间,更密集的外交磋商将会拉开帷幕。
  美国一直声称军事打击始终是一个选项,但实际上,至少布什政府已经放弃了军事打击的立场。这点在近期的以黎冲突背景下更加明显。
  美国政府在伊朗核危机上的判断基本是,如果军事打击无法造成伊朗国内发生革命,从而实现所谓政权更迭的局面,那么美国就不会贸然发动对伊朗的军事打击。因为那样只会迫使伊朗启动从包括石油禁运、封锁水道,到发动代理人战争等一系列的针对美国在中东近东战略利益的部署。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主席乔治波科维奇(George Perkovich)在8月28日表示,美国不要执着于德黑兰的政权性质,应放弃寻求伊朗政权更迭。美国圣母大学约恩凯洛克(Joan Kroc)国际和平研究所在今年6月发布的一份政策报告称,美伊之间涉及的问题远不止于核问题,还包括所谓伊朗对恐怖主义的支持、伊拉克未来局势的稳定、贸易、能源需求、大中东地区的和平和安全,以及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前景。政策建议是:美国决策层跳出核问题的小圈子,转而直接同伊朗进行对话接触,致力于将伊朗引入大中东地区的“利益相关者”轨道。
  “历史证明,孤立只会有助于加强对方的强硬派势力。”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哈斯说。■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