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世界 > 国际新闻 > 正文

【域外见闻】印度札记之三――“乱糟糟”背后的逻辑 (10月8日 PM)

2006年10月08日 14:09 来源于 caijing
对于像印度这样一个如此多元化的社会,也许只有民主,才是最好的治理方式



  初到印度的人,大多会有这样的印象,这是一个“乱糟糟”的国家。从表面上看,确是如此。
  
交通之乱  
     仅就新德里——印度的首都来说,便很明显。这里的交通混乱状况比之北京,有过之而无不及。就交通堵塞而言,两者不相上下。在新德里,似乎没有必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只要不互相撞车。这个城市有多个圆盘型分叉路口,一律没有交通信号灯。每每经过,记者都诧异于所有的车辆竟然都能相互穿行、安然通过。当然,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使劲儿摁喇叭和靠灵活的刹车来实现。
     “在印度开车,要有三样‘好’东西。”当地一位旅游司机对记者说。“好的喇叭,好的刹车,以及好运气。” 在印度,当地人开车非常生猛,车辆之间往往挨得很近,眼看就要碰上了,司机总能在关键时刻紧急刹车。或者,在高速路上,有其他车辆或行人忽然横向冲出来,司机必须非常灵敏才得以避免厄运。记者自己就经历过多次这样的险象,惊魂之余,也庆幸至少还没遇到坏运气。
     为新德里的交通混乱“做贡献”的,还有这里车辆的“多元化”。除了四个轮子的汽车,这里还有很多三轮和两轮的交通工具。其中三轮机动车有点类似于北京的“嘣嘣车”,大多外表破旧,涂成黄绿两种颜色。它是印度普通百姓最主要的“出租车”。摩托车则是印度国内非常流行的私人交通工具。日本本田(Honda)汽车在印度的合资企业便以生产销售摩托车为主。此外,还有人力三轮车。多种不同交通工具在街道上汇聚,相互抢道。特别是“嘣嘣车”和摩托车,因为相对灵活,经常在四轮汽车之间穿梭、抢道,场面相当混乱。
     在新德里,你时常可以看到车身凹凸不平、被撞的痕迹。但车主人似乎无意修补,继续在街上“招摇过市”。或许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记者在新德里街头看到的汽车,很大比例是低廉的无后备箱小车,通常是“塔塔(TATA)”牌――由印度国内最大的一家家族企业生产。据称,这样一辆塔塔汽车,售价折合人民币不到2万元。
     公共汽车是另一景。它们仍沿用着老式的样式,铁皮车身,没有空调,玻璃窗处有铁栏杆隔着,让人回忆起殖民时代。司机旁边的门是空的,不知是否有意设计成这样,时常令人担心司机的安全。公共汽车在行驶中也不关门。进站时,车辆一边滑行,乘客一边就自行跳上跳下的景象时时可见。
     
多元社会     
     新德里的不少街道也很脏乱拥挤,特别是在旧德里区。人们随意地将脏东西扔在外面。马路两侧经常挂着各式各样的东西,通常是衣物。穷人们一般就在空旷的地方搭个棚子安家,或者干脆睡在马路沿上或中间的隔离带上。交通路口时有衣衫褴褛的妇女儿童或老人挨个敲车玻璃窗讨钱。
     印度人显得极为悠闲。大白天,你会在印度门和总统府之间的巨大花园里,看到无事可做的印度人在树荫底下睡觉。事实上,他们会在任何可能的地方睡觉。比如,每次去免费对外开放的Lodi花园——这是15至16世纪穆斯林统治者的陵墓所在地——记者都会看见有印度人在古老陵墓拱形门的门墩上睡觉。他们有着一种在自然环境中休息和入眠的天然习惯与能力。
     对于这些现象,当地人都习以为常。鲜有人,包括警察,去管他们或维持秩序。更有甚者,经常有印度男人在马路边上小解。
     印度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杂乱无章、没有规则的社会。即使是印度人也承认,印度是一个“混乱(chaotic)”的社会。但在他们看来,“混乱”对于印度来说,几乎是一种必然的存在状态。
     和中国一样,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但和中国不同的是,印度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社会。
     以语言和宗教为例。印度据称存在800种不同的语言,每个邦都有自己多种不同的语言。而官方语言也多达23种,其中英语和北印度语(Hindi)是最主要的两种。和中国的多方言不同——在中国,虽然发音不同,但文字是统一的。在印度,不同的地方语言之间,不仅发音全然不同,文字也自成一体。如果记者和一位印度北方人同到南方去,我们之间就是平等的——我们都将完全不懂。所以,受过教育的印度人之间,如果来自不同的邦,只能用英语交流。
     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多民族的社会。虽然印度教人口占据主流,但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共存,包括伊斯兰教、佛教、耆那教(Jainism)、基督教、祆教,等等。印度一度也是世界其他地方受迫害宗教者的避难地。
     有印度朋友认为,印度之所以表现得如此“混乱”,很大程度上和印度教的理念有关。印度教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没有规则的宗教。在印度教里,上帝不止一个,而是有成百上千个——虽然主要的只有三个(生命、食物、毁灭),但每个地方都有他们信仰的不同名字和形象的上帝。
     
宗教宽容     
     在新德里,记者曾和印度朋友同去一些印度教寺庙,发现里面供奉的神各式各样,长相、服饰也千差万别。而每个人拜神的方式完全由自己决定,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跪,也可以站。有的人选择绕神翕转三圈,有的人绕一圈,或者干脆不绕。
     与伊斯兰教规定每天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做五次祷告不同,印度教对祷告的时间也没有规定,可以在一天的任何时间去。“印度教的特点就是很自由,没有规则,你想怎么祷告就怎么祷告。”印度朋友说。
     事实上,很多印度人看待印度教,认为它并非一种宗教,而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态度。比如,人与自然的接近。万事尽力而为,但不求结果。这种哲学其实和中国的道家思想颇为相似。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裔教授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在他去年新出版的《爱争论的印度人》(The Argumentative Indian)一书中,分析了印度人爱争论之特性和现代印度政治及民主的渊源及影响。
     森通过引证史料认为,印度教自古以来,就鼓励争论、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意见。印度历史上两个被认为最伟大的统治者――Ashoka和Abkar,前者是佛教徒,后者是穆斯林,都曾大力宣扬和鼓励宽容和怀疑精神,对不同的宗教和派别加以包容,和平共处。
     印度人之爱说话,爱争论被认为世界闻名。或许这存在于印度人的基因中,或许是几千来的历史、宗教传统而养成。但无论是何种情况,印度的传统和现实都决定了印度不可能只允许发出一个声音。“每个人都想发表意见,每个人也都能发表意见,所以很混乱。”一位印度商人说。
     的确,和印度社会一样,印度政治也经常陷于混乱,特别是多党联合执政,少数左派党的反对意见一直是印度改革的阻碍力量。改革派经常不得不妥协。印度的改革和经济发展也因此深受牵制。但这正是印度的民主。宁可发展缓慢,也要维持各种意见的表达。只有在形成统一认识和意见后才可能进一步往前走。
     本文记者的一位印度同事对记者说,她年轻时,曾恼于印度的发展落后,也想过也许由一个独裁者来统治印度会使情况改观。但随着年龄增长,她已经不再有这样的想法。“。”■
     
 相关报道     

     印度札记之一――直率的前外交部长
          
     印度札记之二一――新旧德里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