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潜意识的苏联身份感让“人民共和国”的几千民兵和年轻领袖们如入无人之境
相较于更一致化的欧盟,欧亚同盟更像是单纯的、不含政治理念的区域经济平台
除了俄方、基辅方和叛逆者,在扑朔迷濛的两个乌克兰东部省份,又出现了第四种势力
代表大西洋体系的“大西洋利益集团”,它既超国界、超民族,又高度封闭化、小群体化
这些年轻人从未质疑过自己是欧洲人,一直期望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国家都是属于欧洲的
北美东部时间4月28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俄罗斯实施新一轮追加制裁,与此同时,欧盟也宣布对俄“第二阶段”制裁启动。
以任何手段、做任何妥协,以避免俄国同中部欧洲相互为敌
这位来自乌克兰东部俄语区的政客不希望看到乌克兰一分为二,他眼中,美国至今所为未起到多少正面作用
西方空有长期愿景,却无解决当下危机的方案
对俄罗斯多有提防的波兰呼吁西方重新定义对俄关系,但西方远未“统一战线”
科索沃问题之所以被广泛引征来与克里米亚作类比,是因为两者在分离主义的根源、形式和过程上存在较大相似性
俄罗斯与西方之间没有因克里米亚危机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一个有分量的、尽心尽力的斡旋者可能起到异乎寻常的作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中国更适合扮演这样的角色
西方观察者认为,普京的野心远不止于克里米亚,未来可能会利用或创造机会,在前苏势力范围其他地区故技重施
这些在正常国家看似无法想象的人物,却在乌克兰革命中扮演者关键的角色。然而,这或许也是未来最令乌克兰头痛的一股势力
在乌克兰,从民间人士到新政府,都对自己在革命后的处境深感不安
事到如今,乌克兰的未来不在于武力重新征服克里米亚,而在于尽快成为成功国家。让历史来证明,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最终是克里米亚人之不幸,乌克兰人之幸
乌、俄人士对局势判断悲观,西方制裁恐难阻止普京决定兼并克里米亚、冷战场景重现
旗帜、身份以及利益,交织成克里米亚的今天
这场危机更深层的问题是,西方对俄罗斯缺乏认识
乌克兰危机一开始就陷入“叙利亚模式”,克里米亚是普京未来的一张牌
欧美与俄罗斯搬出的理由不外乎人权、主权、国际法及相关协议的遵守与否,但各自解读后呈现的结果似乎是:道理双方都认可,但置于不同时空下,认可有选择性
在东部城市顿涅茨克,站在列宁像下的“亲俄派”对欧盟和基辅政权抱有恐惧,民众担心工作与生活保障
各方利益的纠缠,让乌克兰乱局中的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谁能获得全世界的更多信任?
武力行动对乌克兰、俄罗斯和西方均为下策,防止武装冲突升级是惟一出路
克里米亚有超过半数的俄罗斯族人口,有俄罗斯海军驻扎;亚努科维奇可能正藏身此处,该地区的城市上空甚至飘扬着俄罗斯国旗